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伦敦显然已被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侵占:看看在黑瓦德画廊 (Hayward Gallery) 前因他的展览而大排长龙的观众,络绎不绝的人气足以媲美去年最风靡英国的艺术项目——架放在泰特现代艺术馆 (Tate Modern) 内的螺旋滑梯;再看看站立在伦敦市中心主要建筑的屋顶、 “行走”在公共人行道上的裸男雕塑——“救助热线”自此铃声不断,因为人们担心“那个人”会马上从高处跳下来;报纸、杂志、电视和电台近日对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的报道近日也是铺天盖地。有人戏称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的雕塑群为“军队”,只是无论“空袭”也好、“巷战”也罢,民众非但没恐慌得四处逃窜,反倒齐齐击节叹赏。
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1950年出生于伦敦,是英国当代著名雕塑大师,曾获得1994年特纳奖 (Turner Prize) 和1999年英国伦敦南岸视觉艺术奖 (South Bank Prize for Visual Art),因创作英国最著名的公共雕塑——北英格兰的地标《北方天使》 (Angel of the North) 而蜚声国际。中国观众对他的关注则更多地始于2003年3月至2004年1月由英国文化协会 (British Council) 主办、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主导并与中国民众一起合作的大型雕塑巡回展《土地》 (Asian Field)。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题为《视界》(Event Horizon) 的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的雕塑群可谓城中大热话题,“无处不在”也因此成为英国媒体为之使用最多的形容词。在南岸区 (South Bank) 的周围,滑铁卢桥 (Waterloo Bridge) 的南北两侧,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 (Queen Elizabeth Hall) 和共济会会堂 (Freemason's Hall) 的屋顶,31座真人大小、以身材颀长的艺术家本人为原型铸成的铁像,分布于黑瓦德画廊 (Hayward Gallery) 方圆一英里内的等20余处公共场所。
除去“人和空间的关系”的解读外,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的醉翁之意这回似乎正寓于这“无处不在”中。雕塑被置于不同地点的不同角度,静止着,审视着,一群仿佛赤条条无牵挂的无表情铁像,面对着一群行色匆匆的血肉之躯。前者出其不意地出现,拦截着后者的脚步与目光,强迫性的停顿与间断似乎发出与高更 (Paul Gauguin) 曾有的同样的质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同样的质问在三个星期后又发生在黑瓦德画廊 (Hayward Gallery) 内,从5月17日到8月19日,名为《盲光》(Blind Light)的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作品展在这里举行。这是迄今为止艺术家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室内展,包含了1979年到2007年间的雕塑、绘画、摄影及装置作品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此展览的主打作品、应画廊之邀而创作的装置作品《盲光》(Blind Light)——一个长10米、宽8米、高三米的充满蒸汽的玻璃房,依旧是以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为模型灌铸的雕塑矗立在中央。观众身处的环境由城市被置入到了这个雾霭重重,能见度只有两英寸的空间里,方向感随着视觉能力的丧失而殆尽,人们四处摸索,建筑空间作为掩体的保护此刻只会令人更加无所适从。这种幽闭感会让人变得沉静释放,也会让人不胜免惶恐,但无论怎样,“出口”将毫无疑问地成为所有人的终极目标。
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作品的概念从来都是简单直接,却总带给观众深层的质疑与思考。他以自己为模具制成雕塑,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身体与空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普遍经验达成形而上境界的可能性,他一直站在当代人体雕塑创作的前沿,并如同这次展览中所看到的,在原有创作的基础上不断焕发新的活力。